bsp;上师答:“菩提妙心妙觉圆明,性觉本明。但这份‘明’一旦产生妄念,便会确立‘所明’对象,进而被第七识的‘我执’抓取串联,形成‘我看见’‘我听见’‘我知道’等连续的觉知流。这些觉知念念相续,如同水流、瀑布,构成了我们日常的见闻觉知。”
\n
\n
我困惑不已:“觉明性体为何会生出妄认识种?第七识又为何要串联这些妄认识种?”
\n
\n
上师叹道:“皆因业力牵引,世人执着于‘我’并贪求执取。真性觉明的清净状态,被当作满足‘我执’的工具,本质上是自心取自心。一旦没了‘我’的概念,这些认识感知便失去依托,说有实无,更何况串联成流态。而有了‘我’,世界才得以连续呈现成流态。所以,第七识也称为执我流识。也就是说,实际上没有我,六识的流态就是我,比如我看见,我听,我想,我回忆等,这些能流变转换,皆因虚妄有‘我’”。
\n
\n
我豁然开朗:“我懂了!世人迷妄有我,于六变中执取,就妄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的存在,比如昨天我看见什么,今天想到什么等。如果脱离了六识,妄我的根本也就消失了。但没有了我,无上菩提的觉明本性常住不灭,还是会被颠倒的众生于六根处妄成六识。此种六识,众生执取不同,命运与身心状态便各有差异。也就是说,‘我执’的不同,决定了第七识流运的识种各异,表现为人的命运状态。但这些千差万别的识种,本质皆是觉明真性的显现。”
\n
\n
上师肯定道:“正是如此。这种执取贪求,最终以业报的形式体现,也就是世人所说的命运。所以,人的命运由自身心念与知见决定。就像苍蝇多聚于厕所,蜜蜂流连于花丛,皆是各自习性与执取所致。”
\n
\n
我若有所悟,继续说道:“我所见的山、所闻的声音、所忆的影像,其真相并非表面呈现的模样,而是源于我的执取妄认。我将觉明性体错认为山、声音、记忆。这些现象因我的真性明了而生。由此可知,觉明真性‘一即无量’。为方便阐释,才将菩提心称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不同念想的菩提心的共同名字,来表达菩提心一即无量的实质。如此念念生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