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出各自众生的无量世界。实际上,想念、觉明、识知本为一体,清净无漏,本无需命名。称其为菩提心,不过也是助人们认清自身本质。这就如同大海因风掀起浪花,浪花虽形态各异,但大海本质始终清净无染。所谓‘我’,亦无需命名。”
\n
\n
上师欣慰道:“正是这个道理。所以禅门倡导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意在引导修行者明悟本心。一旦悟透,便知‘我’与‘佛’不过名称不同,本质并无差别。”
\n
\n
读完以后,妙诚龙摩挲着书页,目光中带着几分惊叹:“原来我们平日里坚信不疑的世界万象,不过是自心妄认的投影!就像我们总觉得命运是既定轨迹,却不知是‘我执’亲手编织了这张网。”他突然想起什么,自嘲地笑了笑,“上次为搞清楚声色记忆的实质,搞的晕头转向,现在想来,不过是在浪花里寻找大海的形状。”
\n
\n
盛施圆轻敲桌面,烛火随之一颤:“何止是命运?连我们引以为傲的‘认知’都是虚幻。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看似在丈量世界,实则像蒙着水雾的镜子,把菩提本心照得支离破碎。”他望着窗外摇晃的树影,若有所思,“就像那棵树,在盲人心里是触觉的轮廓,在画家眼中是色彩的韵律,可树的‘真相’,或许根本不存在于任何一种认知里。”
\n
\n
“但这又生出新的谜题。”妙诚龙双眉紧锁,“若一切皆妄,那修行本身,是不是也成了另一种虚妄?”他想起禅门“不立文字”的教诲,突然有些迷茫,“上师说去除宿习即见本心,可‘去除’这个动作,难道不是新的执念?”
\n
\n
盛施圆捡起一粒灯花,任其在掌心化为齑粉:“或许真正的修行,不是‘去除’,而是‘看破’。就像这烛火,我们无需扑灭影子,只需明白光才是本质。”他的声音带着释然,“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修行’这个概念,反而能与不生灭心自然契合——就像松开握紧的拳头,才能接住清风。”
\n
\n
妙诚龙突然笑出声,眼中满是通透:“原来阿赖耶识与菩提心的纠葛,不过是自心的一场误会!我们拼命区分浪花与大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