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 400mg,静脉滴注;对于曲霉菌肺炎,则可能需要使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的负荷剂量为每次 6mg/kg,每 12 小时一次,维持剂量为每次 4mg/kg,每 12 小时一次。抗真菌治疗的疗程较长,一般需要数月,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五、并发症的治疗
1. 胸腔积液的处理
- 如果肺炎合并胸腔积液,少量胸腔积液可在抗感染治疗后自行吸收。对于中大量胸腔积液,尤其是伴有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或怀疑胸腔积液有感染时,可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或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穿刺抽液时,一般每次抽液量不宜超过 1000ml,以免引起复张性肺水肿。胸腔闭式引流可根据胸腔积液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引流管置入部位,引流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同时要预防引流管堵塞、脱落等并发症。
2. 感染性休克的救治
- 对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液体复苏,快速补充生理盐水、林格氏液等晶体液,一般可在 30 分钟内输入 500 - 1000ml,然后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同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多巴胺一般起始剂量为每分钟 2 - 5μg/kg,根据血压情况可逐渐增加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起始剂量为每分钟 0.05 - 0.1μg/kg,可有效提升血压,改善组织灌注。此外,还应积极控制感染,使用广谱强效抗生素,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如存在代谢性酸中毒时可适当补充碳酸氢钠。
六、病情监测与预后评估
1. 病情监测
-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每 1 - 2 小时测量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测量间隔时间。同时,要定期进行血常规、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气分析、胸部 X 线或 CT 等检查,以了解炎症指标的变化、肺部病变的进展情况以及患者的氧合状态。例如,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反映感染的程度,C 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时往往会明显升高,治疗后可逐渐下降;胸部 X 线或 CT 可观察肺部炎症的吸收情况,一般在有效治疗后 1 - 2 周肺部阴影可逐渐变淡、缩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