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事故前未收到足够预警。其实智能驾驶的核心矛盾就在这里——系统认为‘驾驶员需随时接管’,但人类的反应速度永远追不上算法。”他指了指车载屏幕上的“NoA激活中”图标,“上次发生的那起事故令人印象深刻。当时,车辆正以惊人的速度行驶,高达 116 千米每小时。就在这时,车辆的传感器突然检测到前方有一个路障。面对这一紧急情况,车辆的自动控制系统迅速做出反应,开始减速。
\n
\n
然而,尽管车辆已经尽力减速,但当速度降至 97 千米每小时时,驾驶员突然接管了车辆的控制权。也许是因为驾驶员对情况的判断出现了偏差,或者是其他原因,最终车辆还是没能避免与水泥桩发生碰撞。
\n
\n
事故发生后,工程师们对车辆的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车辆在整个过程中的处理是“符合行业标准的极限处理”。这意味着车辆的自动控制系统已经在规定的范围内尽了最大努力来避免事故的发生。
\n
\n
然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个所谓的“极限”却意味着生死攸关的时刻。当车辆处于如此高速行驶的状态下,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对于那些依赖车辆安全性能的人们来说,他们所期望的不仅仅是符合标准,而是真正的安全保障。
\n
\n
小陈突然想起去年哪天,在结冰路面上目睹的连环追尾。某辆号称“全场景自动泊车”的电动车,在打滑时突然失去动力。他摇摇头:“我带过一个开网约车的兄弟,说现在平台都鼓励用智能驾驶省电。但方向盘在自己手里,心里才踏实。那些女大学生……”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仿佛喉咙被什么东西紧紧扼住了一般,“听说最小的才 20 岁,刚刚拿到驾照不过短短三个月而已。也许,她们真的天真地认为车子能够自己行驶吧。”
\n
\n
话题像车窗外的风,在智能驾驶的边界来回游荡。客人A掏出手机,翻出米车社区的评论:“你看,现在社会上对于智能驾驶的看法真是众说纷纭啊!有人觉得智能驾驶就是给那些懒人准备的,他们完全依赖科技,自己都不用动手开车了。但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传统车企太过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