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t\t
雾中血路
作者:寒云01
正文
第
3
章
雾中血路
作者:寒云01
第
3
章
吉普车出了依山而建的大昌城,向北大道疾驰。出了县城是一片平原。成片的岗坡,疏落的海棠、木棉、苦楝,一堆堆的荆丛,掺杂着大小块的红薯坡地;成片的田野,绿油油的禾苗,穿插着小小弯弯的溪沟;椰林杂木拥簇的大小村落,点缀在比田野稍高的坡坎上,这就是四季如春的南国水乡。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如果不是连年战燹洗刼,天灾人祸频繁,倒是个风光明媚、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
这是乡镇间人行车辗自然形成之大道。日占时虽强征民夫修补过,内战时无人过问,解放后也来不及正式修补,至今依然是泥沙滚滚,坑坑漥漥。大道两旁的树木荆丛,都披着一层淡红沙尘,令那盛开的山花大为失色。像衣服褴褛的村姑,纵使是天香国色,也无法尽露其夺目风釆。几十里开外的几座大山,沉睡于雾霭中,显得扑朔迷离。
开吉普车的是军管会的年青军人,是杨得时局长的勤务兵,是南下大军一个班长。他不苟言笑,聚精会神的开车。坐在前座的丘逢清依然在闭目养神,坐在后座的柳从风也没有说话,气氛令人沈闷。
其实,柳从风脑子在迅速地打转,他在筹划,如何协助丘逢清在十三区打响名堂,扬名立万,在崖城剿匪“英雄”的桂冠上,增添光彩。
中午时分,吉普车穿过十二区锦溪镇,进入十三区边缘的东溪墟。司机停车,准备在这里午膳。
解放初期,乡村政权的建制很小,几个小自然村就划为一个乡。大昌县北,人口稠密,又有好多个小墟镇,解放前地下政权就把县北划为县,李兴邦任県长。小墟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