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想临时熬个粥或煎药,这口小火炉就能处理了。不用整支队伍停下,耽搁大家的时间。
\n
\n
这也是孙嬷嬷之前特别吩咐的。反正带个孕妇上路,本就有各种不方便,也就不在乎麻烦是不是多几桩了。出门只图方便,那是寻常百姓的想法。苏家家大业大的,周到才更重要。
\n
\n
只是粥很快就熬好了,喂孩子的时候却没那么顺利。
\n
\n
苏家夫人才生产没两天,还没缓过气来,能亲自奶孩子,已经是强撑着的了。喂孩子米粥,还真没这股力气,所以这事儿是由伺候着的健妇代劳。
\n
\n
孙嬷嬷一把年纪了,抱一下孩子还成。真要让她伺候着,谁也不放心。
\n
\n
说是米粥,其实孩子能喝的也就粥水的部分。负责的健妇用调羹舀起小半勺,细心地吹凉了之后,才往孩子口里塞。
\n
\n
按说孩子的习性,只要进了嘴巴的东西,就没有不往肚里吞的,也不管能吃不能吃。除非今天东西太大,咽不下去。否则没个大人把着门,谁知道孩子会吃进多少脏东西。
\n
\n
然而今天特别反常,一调羹的粥水倒进去,没一会儿就从嘴角流出来。甚至还能看到婴儿做出吐的动作,硬是把嘴里的东西清得一乾二净。
\n
\n
这可慌了负责伺候的健妇。要是姑娘在她手中有个好歹,主家再心善,也少不了一顿折罚。
\n
\n
孩子吐了还能怎么办?也只能换个抱着的姿势,又是拍背,又是轻哄的,然后再一调羹下去……又吐。
\n
\n
要不是旁边几只眼睛盯着,负责喂孩子的那是连求爷爷告奶奶的心都有。生气是不可能生气的,怎样都不能把气发在姑娘身上。但难免觉得手里就像抱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