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是一开阔的码头,据说,当时兴义河上舟船日夜川流,码头上泊满了装卸货物的大船小舟。而小巷内则是一番商贾云集的景象,有提篮荷筐的吆喝,也有车拉肩扛的叫卖,熙来攘往,摩肩接踵。“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汉?司马迁”原来,这条小巷是昔日一处规模较大的鱼米集市。小巷因兴义河和它本身的功能而得名,叫做:兴义集巷。但大多数的人都喜欢把它省略的叫做:集巷。
不过那已是很久远的事了,小巷的路面几经修缮,早已改成那深褐色的柏油路。原先那又高又气派的铺面排门,也被改成一门一窗的格局,作了寻常民宅。逢年过节时家家户户都作兴大搞卫生,或粉饰墙面,或用纸裱糊被烟熏尘染的楼板隔墙。无奈,这些木质楼房毕竟年代久远,老旧日甚,尽管有主人对其精心维护,但仍难掩那破旧和苍老的状貌。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如今早没了往昔的繁华与喧闹,这狭长的集巷只不过是这座古城里无数条小巷中的一条而已,即便费力地去搜寻,也难觅以往那种商埠要地的痕迹。如烟的往事,不过是让那些寻古访旧的人去作尽情地遐想而已。
原先的码头本是一块开阔的空地,因为住房紧张得实在难以安身,所以附近居民中那些胆大而又敢为人先的人,开始试着在空地上搭建起简易棚屋来。管子有言:“民以食为天。”如果食是老百姓天字号第一件大事,那这住便是老百姓天字号第二等大事,毕竟有食有住才成家矣!于是,这片开阔的空地很快就被瓜分殆尽,如今已拥挤得无立锥之地。
在码头西侧有一户人家,原本也只住着前后两间屋子,厨房是在前屋中隔出来的屋中屋。后来眼看着一双儿女一日比一日的长高,已委实难以安身,因而也乘着这股搭建之风在自家东面圈起一块空地来,搭出一间睡房和一间厨房,以解燃眉之急。对余下的那一小块空地,又从厂里买来一些废旧砖块围成一个小院。
这家主人姓倪,名齐安。是一家机械厂的电气技工,也是维修车间的主任,人称倪师傅,而同辈又熟稔的多半谑称他为“泥膏药”。这倪齐安正届知天命的年纪,中高个儿,身体微微有些发福,头发则刚开始显现谢顶的迹象,脑门饱满闪亮,脸略呈方型。虽棱角分明,但却慈眉善目。这倪齐安不管是在他工作的厂里,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