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无力顾及其他,太子朱高炽监国,在南京主持政务说一不二。
太子朱高炽以太子府属官执掌枢机,处理天下政务。本来在日常接触上,太子和太子府官员的好感度、亲密度已经远超旁人,再加上太子秉性纯良,政务娴熟,这些属官更对太子死心塌地,在以后汉王夺嫡中,立场坚定地站在了太子一侧。
通过明初接连两次皇帝都让接班人提前理政培养势力,我们就能大致看出明代“太子党”的影响。
一是能促进政权平稳交接。纵观明朝200多年,除朱棣靖难外,明代诸帝政权交接尚算平稳,这不得不说是“太子党”之功。
比如,朱棣曾考虑过以汉王为太子。但朝中文臣都是太子监国时期的手下,这些人兼任太子府官员,对太子忠心耿耿,在汉王朱高煦夺嫡的过程中,他们立场坚定,成功说服成祖传位太子朱高炽。
二是对太孙政治的影响。太孙也是明朝特有的现象,其他朝代似乎很少听到这个名号。
朱元璋喜爱长子朱标,可惜朱标早亡,晚年就是拼尽全力培养太孙朱允炆,奈何敌人太强大,朱允炆实在压不住武夫朱棣。靖难之后,建文忠臣皆遭杀戮,死者就多为朱允炆太孙时期的亲信。这些文臣也算是以死报答了建文皇帝吧。
明代还有两位太孙,朱瞻基和朱由校,他们都是太子还在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孙的。朱瞻基之父仁宗朱高炽身体不好,登基十月而死;朱由校的父亲光宗朱常洛更是个倒霉蛋,登基一月而死。
虽然民间流传很是玄幻,但无论说得多么玄乎,提前立太孙总归是有好处的,太孙即位,就能防住那些虎视眈眈的地方亲王,明朝没有出现过二次靖难。
朱元璋的担心朱雄英能不知道吗?要不是怕那些官员们私下里真的做出狗急跳墙的事,朱雄英现在就想指着朝廷百官的面直接开骂,这些人啊,一个个的真的是太过废物了。
“爷爷,孙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