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则身死名裂。
有的太子,老爹身体太好,苦等几十年也无法继位,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康熙太子胤礽;有的太子,自身过于优秀,引起皇帝猜忌和打压,比如《汉武大帝》中的汉武帝太子刘据;有的太子,自己身体素质不行,来不及等到继承大位就英年早逝,比如《大明风华》中的朱元璋太子朱标;还有的太子运气不好,国家亡在父亲手中,最后被俘或自杀,比如《三国演义》中刘禅的太子刘璿。
细算之下,反而是朱元璋与朱棣两位心大,在位期间那是一点个不怕太子的势力过大。
明太祖深读史书,吸取强汉盛唐的经验教训,汉有巫蛊之祸,起因就是江充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唐代则给太子府配备了独立武装东宫六率,让太子能匡扶时弊。
朱元璋吸收二者,虽不能给太子军权,但允许太子培养一批“太子党”,以减轻皇权独裁下的危害,同时减少皇帝和太子因沟通不及时产生的的误会。这一制度就是太子府官制。
太子府官制,自秦汉大一统以来历朝都有,最着名的就是太子太傅、太子冼马等职了。但是,历代算来,这些官职空有荣誉,没啥实权,只有明朝真正建立起了属于太子的政治班子。
明太祖明文规定,选拔一部分名士朝臣兼职太子府。换句话说,这些人身兼二职,一方面是朝中各部的大臣,每天点卯上朝;同时他们又是太子府的官员,退朝之后还要去太子府报到,和太子商议天下大事。这样,接班人在老皇帝在世之时就有了一批亲信。
如果太子监国,这批“太子党”就能保证朝堂平稳,不至于骚乱,即便接班人突然即位成了新皇帝,新皇也不至于太过仓促,他能有一支听命于自己的班子,快速稳定局面;如果是藩王窃国、奸臣窃权,朝中大臣多为太子的亲信,藩王奸臣也很难动摇太子的地位。这就是朱元璋最初的设想。
大明两京的出现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太子党”的发展。
因为成祖在北京忙于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