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第二天,金帝师来到鹿泉山,给何晓娜交代了一些事情就来到了鹿泉寺,看见妙成龙和妙成凤,盛施圆,魏子涵,他们在学习《妙法西域记》,金帝师给他们亲自讲了这第十七记:
\n
\n
我问上师:一切的真相无非是一个根本,然人们说法时,总分“妙明觉见真心”与“境同虚妄识心”。反而让我迷惑,我如何理解?
\n
\n
上师回答:不妨这样理解,世人常言“我”,此“我”众生若不妄认,本来恒真是一,比喻我看见,我知道等,谓之“自知之明”,这样的明了性它包含整个宇宙生命,即为一切的根本。所以人们表达的“我”其实就是人们要找寻的真相。但是人们累劫颠倒了,把所见所知等尘相为“我”的根本,离开了这些认为“我”就不存在了,即名死去。所以哲人们为了让众生不再颠倒,就用正见和颠倒见的方式阐明真相,菩提妙明自性当然没有正颠之别。识性即为众生颠倒妄出,所以说虚妄。
\n
\n
上师继续说道:如果把此分类统一起来理解,可以这样理解,菩提妙心恰似一面澄明空寂的镜子 。镜中障蔽什么?就显现什么。称作“照见”;显现什么,便明了什么,称作“觉明”。显然明了的对象已经不是镜子本身了,即说觉明真识,名阿赖耶识。一切识障,亦是觉明当下妄成,因说理故作分类,比如眼看与根尘相对,识生其中名眼识。实际上镜子和映像无二无别,名字不同而已。如此自知之明,自照之性,恰似水面倒映蓝天,水自带的认知功能将蓝天认作自身,表现为“我看见”“我知道”等。实则水是本真,蓝天不过是虚幻倒影,即看见,知道等六尘境界为虚幻妄影,即说识心境同虚妄。通过我的解释,明白真相的人,自然明白“照见”“觉明”“识影”无二无别。至于那个比喻镜子的妙心,离了照见觉明,它本就空无的如同不存在一般,用时显性。所以,真心“真”无寻,何以为真?妄心“真”即寻,又何以名妄?言妄显诸真,了真妄俱非,即见本性,这样性空的妙明本性就具有无限的可能了,可善亦可恶。
\n
\n
我问上师:众生是如何只见缘影而不见妙明本性的?也就是说众生是如何迷入颠倒见的?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