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州守丘其仁减去浮桥用船六只,“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从此形成。自创设以来,共历时359年。
清朝时期
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围攻潮州城,久攻不下,广济桥毁于兵火。总兵蔡元修复。
顺治十年(1653年),潮镇郝尚久,反清归明,清将耿继茂率满汉兵十万围潮州城,广济桥又遭兵灾毁坏,蔡元又修复。
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
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取消浮桥,改用悬索吊桥,但通车一次即废。
随着历史变迁,至解放初,广济桥的桥墩已减少为二十座,十九孔,全桥长:517.95米,计东岸桥墩十二座加桥台一座,十二孔,长283.4米,西岸桥墩八座七孔,长173.3米,桥宽5米,中间97.3米,仍以十八木船连接。
新中国时期
1958年,人民政府大修广济桥,原有梭船撤去,建成双柱式(高椿承台)桥墩二座,架以钢梁,铺设路面,接通东西二桥。原有旧石墩,全部整治后留用,在旧石梁上,加铺钢筋路面。路面原为宽五米,扩阔而为七米,两旁加设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栏杆及灯柱。至是全东西桥为一,汽车由桥上通过。
1977年,又一次进行扩建,原7米的桥面作为行车道,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人行道。
1988年3月,鉴于广济桥具有极大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因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11月,潮州市政府在广济桥下游一公里处建成现代化的韩江大桥,从而结束了广济桥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并为其全面修复提供了先决条件
1990年,国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开了“潮州广济桥修复论证会”,揭开了修复古桥之序幕。
2001年7月,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上报《潮州广济桥维修方案》。同年12月,获文物局正式批复。
2002年4月,潮州市政府决定成立“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以统筹修桥事宜,并聘请全国文物古建专家和海内外德高望重的潮籍乡亲为顾问。
2003年10月,广济桥维修工程正式动工。工程以修旧如旧为准则,以重现明代风貌为设计依据,功能定位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