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熙五年(1194年),州守沈宗禹在东岸垒石为墩,墩上前方建抱秀亭,与登斌门隔江相对。
庆元二年(1196年)洲守陈宏规在东岸增筑二个石墩,墩上架木为桥,命名为济川桥,把抱秀亭改名为济川亭,作为往来客商吏民休息之所。亭后为见思庵。自此之后,河上东有济川桥,西有丁侯桥,中间连以浮桥,已具后世广济桥之雏形。
庆元四年(1198年),州守林漂在济川桥以西增筑四个石墩,架木为桥,其雄丽较丁侯桥有过之而无不及。又因潮州至漳州的道路难行,又捐款砌石路。
嘉泰三年冬(1203年),济川桥火灾,亭台楼阁一个晚上全部烧毁。郡守赵师会增高石墩,重架桥梁,上覆桥屋,下瓮砖石,桥上建亭,名称照旧。
开禧二年(1206年),州守林会在济川桥的西面又增筑五个石墩,修理旧石墩一个,上覆屋,下瓮砖,匾名仍叫小蓬莱。
绍定元年(1228年),州守孙叔谨在丁候桥的东面又增筑二个石墩,这样丁侯桥有十个桥墩,济川桥有十二个桥墩,中间连以浮桥。
端平初年(1234年),由于洪水和台风灾害,桥上的亭屋渐渐破旧,州守叶观任命赵汝督工,将桥、屋修整一新,中间匾名为玉鉴,与东边的小蓬莱相对。又在桥上新建二亭,一个名为飞跃亭,为祝圣放生的地方,一个名为盍簪亭,是礼贤宾饯的所在。
南宋末,祥兴元年(即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兵到潮州,桥为兵火所毁。
元朝时期
大德二年(1298年),总管大中怡里(蒙古人)修造桥梁亭屋,但没几年就被洪水冲毁。
大德十年(1306年),郡守常元德将各桥墩筑高三尺多,并重新修造桥梁亭屋。
元末明初,广济桥年久失修,桥路不通。
明朝时期
宣德十年(1435年),由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对桥进行规模空前的重修,全面加固23个桥墩,墩上加梁,木石间用,梁上铺厚板,板上再铺砖,并用灰勾缝以防火。为使行人免遭日晒雨淋,还在桥上建起126间亭屋,亭屋间建造了12座楼阁(也称“楼台”)。江心急流处,仍用24艘船只连结为浮桥。浮桥用3根铁索固定,每根铁索重达4000斤。桥修好后,更名为“广济桥”,寓意为“广济百粤之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
嘉靖九年(1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