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只能困守苦寒的漠北。到了那时候,伊稚邪再想谈判,就没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
所以,他也不急。
天子给他的任务,就是拖住伊稚邪,同时向匈奴各部展现汉朝的诚意。
如果谈判不成,不是汉朝的责任,是伊稚邪没有把握住机会。到时候,或者让伊稚邪低头,或者扶植其他匈奴权贵叛乱,杀了伊稚邪,然后再谈。
“单于,有兴趣到塞内一游吗?”
伊稚邪看看张骞,咧嘴一笑。“我能带多少随从?”
“你想带多少,就带多少。”张骞从容说道:“李府君应该很乐意与单于共猎,一展李氏家传的射艺,以及学自赵中郎的矛法。”
伊稚邪皮笑肉不笑地看看张骞。“他还向赵中郎学过矛法?”
“不止是他,边军中有很多人都学过,多少而已。”张骞微微一笑。“赵中郎是个热心肠,但凡有肯学的,他都愿意教。远有桀龙麾下卫士,近有边军,蒙他指点武艺的人极多。我还听说,天子有意让他教导南北军,将来汉家铁骑横行天下,他就是有功之臣。”
伊稚邪脸上的笑容有些挂不住。
赵延年个人的武艺再好,毕竟还是一个人。可是他如果将武艺传授给汉军,那就完全是两种情况了。
汉军本来就以敢战着称,非匈奴人能及。如果再掌握了赵延年的武艺,哪怕只是一些皮毛,战力也会大增,更非匈奴人可以抵挡。
他提议的马镫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马镫并不复杂,但汉军能迅速大批量装备,匈奴人却做不到。
就算做到了,作用也没有汉军那么明显。马镫对骑射的意义远不及对持矛突击的意义重大。
“赵中郎在哪儿?”
“当然在南山。”
“可是我听说,他突然回了长安城,再也没出现。”
“那就是在宫里。”张骞笑道:“赵中郎虽年轻,却为人稳重,天子很欣赏他,常让他侍卫左右。”
“那为何又让他在南山闲居?”
“不是闲居,是隐居修道。”张骞纠正了伊稚邪的说法。“平时宫里不乏勇士,天子也不需要他随侍。现在霍将军率精锐出河西,宫中卫士不足,召赵中郎侍驾也是正常的。赵中郎一人能当龟营百名勇士,这可是单于也知道的。”
伊稚邪顿时觉得脸上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