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地念叨着,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无力感。他实在是听不下去金榜的那些话了,每一句都像针一样刺痛着他的耳膜,让他的心如刀绞。
\n
\n
朝堂之上,大臣们的谏言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来,他们一个个义愤填膺,言辞激烈地痛陈着以往给蛮夷之地赏赐过多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n
\n
这些谏言就像一记记重锤,狠狠地敲打着朱棣的心房,让他感到无地自容。
\n
\n
朱棣缓缓地放下双手,他的眼神中先是闪过一丝尴尬,那是被大臣们当面指责后的自然反应。
\n
\n
然而,仅仅一瞬间,他的眼神便恢复了帝王的威严,那是一种经历过无数风雨洗礼后的沉稳和自信。
\n
\n
他挺直了腰板,目光环视着朝堂上的众人,声音低沉而有力地说道:“朕自当以国家为重,不会再做那等冤大头之事。”
\n
\n
这句话说得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显示出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决心和魄力。
\n
\n
此后,朱棣在对外交往的政策上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地给蛮夷之地赏赐,而是更加注重与他们的贸易往来。
\n
\n
通过贸易,双方可以实现互利共赢,既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又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也可以坑他们一手的)
\n
\n
在与番邦使者的会面中,朱棣不再一味地慷慨赠予。当使者提出赏赐要求时,他会冷静地权衡利弊,合理地给出回应。
\n
\n
对于那些诚心与大明交好、开展正常贸易的地区,他依旧会给予适当的支持;而对于那些只图利益、不怀好意的蛮夷,则坚决拒绝无理要求。
\n
\n
朝廷的财政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