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才能毕业,成为国家干部的储备人才。这就是科举制的前身。】任何制度的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隋唐的科举自然也有前例可循。
卫玠:石勒才是穿的吧?这挂开的有点大啊!
【哦,对了,黄瓜这个词也是因为石勒才有的。】
西晋时,黄瓜还叫胡瓜,是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肴。石勒是少数民族,大概是曾经被各种歧视的称为胡人,这话听的太多了,所以他在上位后就下令全国说话写文时一律不许出现“胡”字。在一次宴会上,“金樽甘露,玉盘黄瓜”就这样应运而生。胡床、胡服等也都渐渐在那之后有了新名字,并在隋唐流行了起来。
【骁勇善战、求贤纳谏、依法行事、拼命三郎(因石勒而存在的词)、厌恶贪赃枉法。】拓跋六修悉数了石勒的优点,【哪怕是他的妇人之仁、不愿杀俘(汉人),其实对咱们来说都十分有利。当一国之君肯定不行,但是当左膀右臂足够了。】拓跋六修其实在齐云塔里的时候,就已经在盘算着这个时代哪些人才可以为卫玠所用了。如今要是能攻略下石勒,自然是如虎添翼。
【石勒唯一的心结就是他当奴隶时被奴役的糟糕经历。】华夏很早就已经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但华夏周边的少数民族“邻居”们,却还保持着最原始的游牧奴隶制。
受到民族融合的冲击,魏晋流行起了更方便的胡床和胡服,但与此同时在制度上的观念,也不知怎么的就开始了往回退,欣然接受了胡人大多都是奴隶的设定。在他们眼中,有着卖身契的良家子仆从才是人,奴隶并不算人。
高贵程度依次而下:世族、庶族、汉人仆从、胡人奴隶。
正是世家这种不把奴隶当人看的态度,加剧了民族矛盾,这才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被迫南渡的世家自食了恶果。
有些世家一直不能明白,同样是奴役,为什么少数民族奴役没事,偏偏他们奴役就出了事。
理由有很多,拓跋六修只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