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解元在会试时屡试不中之人比比皆是,历史书中名垂千古的大才子科举坎坷更是常见至极。
为什么在并无作弊的情况下,世家子仍旧比贫民中试几率高?除了家庭教育、师资力量和周围环境熏陶之外,还有一点,在考试之前,考生家中对每一位考官习性了如指掌。就算不逢迎,好歹别触雷。
除此之外,考官水准不一定都非常高,不一定欣赏你的文章。这时候,考生名气就十分重要。
前朝有一大学者才华横溢,苦于无人赏识,连番落第,后以百万买琴,于权贵面前当众砸掉,并将自己诗文遍发众人,以此扬名,一举中了进士。
自己老师也是如此,科举之前老师出版的诗集已经传遍京城,人人交口称赞。
余柏林叹息。无论哪种扬名,没有一定家底支撑,都是不可能的。
他已经在皇帝面前挂了名,殿试只要不出丑,想来问题不大。
但殿试之前还有乡试、会试两只拦路虎。
张岳倒不是很担心。他自己虽然是一举中第,但余柏林年纪尚轻,磨砺几年也正常。但若弟子能和自己一样一举中第,甚至高中状元,自然最好,多有面子。
这时候张岳也不说什么功利不功利了,把余柏林的诗词画作往自己墙上一挂,每当别人夸赞的时候,就假装谦虚道,这是我徒弟写的/画的,一般一般,没给我丢脸。
不久之后,张岳收了弟子,那弟子年仅十四五,就已经考得秀才,还是小三元的事传遍了京城。
余柏林很快变成了神童代表之一,引起许多人的好奇。
出名之后,张岳就让余柏林出去溜溜,从写过的诗词文章中挑些优秀的,去参加诗会文会。
他小儿子张瑚插嘴:“爹把柏林带出去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