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
\n
\n
目前还能确定另一点。不明嫌犯对电报线路有一定专业认知,且有机会接触到电报系统。
\n
\n
假设炸.弹通过管道传输,投放者要能接触到与外交部办公楼相连的气动管道线路。
\n
\n
以上这些线索却无法立刻快速缩小范围。
\n
\n
盒子传入白厅,不仅走点对点的直线传送,每天也有大批量的消息需经过好几个电报中转站进行转运。
\n
\n
中转站不只负责传递政府单位消息,也有商业运营线路。那意味着雇佣的电报员有成千上万,那些人都可能是嫌疑人。
\n
\n
精密的自制炸.弹机关,足见不明嫌犯绝非冲动作案。
\n
\n
如果他是中转站的员工,可能本来就是分拣员,便于接触气动管道。也可能是其他岗位,而要假装不经意靠近非他所属的工作线路也不难。
\n
\n
因为电报圈的一种风气,是封闭而排外。
\n
\n
麦考夫清楚电报员们自成一套规则,以摩斯码取代了日常生活语言,在线上活跃交流。
\n
\n
当成为这个群体的自己人,绝大多数电报员之间的关系会被迅速拉近,相互帮助接线很常见。不明嫌犯趁着同事不备,投入装着炸.弹的盒子,不会引起太大关注。
\n
\n
麦考夫将一条条推测清晰地记录在案。
\n
\n
再通过残破变形的机关碎片,经由一系列物理学公式演算,还原装.弹机械的构造。
\n
\n
三幅精密无比的模拟图被快速画了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