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阵地的防守,但对于水军来说,则是进攻突击的利器,是最重要的舰载打击兵器。
绞车弩在陆军部队的改良主要是模块化和快速组装,以此来提高移动速度,适应陆军快速机动作战的需要。而在水军之中则不同,军械监在王班的要求下,主要改良目标是提高威力和防护。实际上由于绞车弩本身的木质工艺已经几乎到达时代巅峰,因此很难有太大提高,所以其改良主要从冶金工艺上着手。譬如加装半圆罩形防护铁板,对弩箭本身做出改进等。至于威力,则是从那巨大的弩箭着手,儿臂多粗的弩箭箭身被改为中空,且铁皮尽量变薄,只箭头仍重。而箭身之中则装填粗炼火药和大量拇指大小的铁蒺藜,尾部挂防水引线,射出前点燃。如此一来,该巨型弩箭射中敌方船体之后,还会延时爆炸,杀伤力提高可想而知。
其次是炮车,此物也称抛车,实际上就是后世人熟悉的抛石机、投石车,它与弩同为此时重型远射兵器。炮车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相传战国时期就有了,《汉书甘延寿传》里曾引张晏注说:“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三国时期,在官渡之战中,曹军使用炮车发石击毁袁军的橹楼,时称“霹雳车”(注:或因发出的石弹在空中飞行有声,故名。参见《三国志》卷六《袁绍传》。);后来为了提高炮的发射速度和效率,马钧还发明了车轮炮,即将石弹系上绳索,绳索依次缠于轮周,作战时激烈转动车轮,当石弹转到需要的角度时,以利刃断绳,使石弹连续地抛射出去。大唐时,炮车的造型比过去大,甚至有一个车用两百人操作的,又称“将军炮”或“擂石车”。而炮车在水军中应用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梁元帝时,大将徐世谱就将炮车装在战船上,在水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唐初时,楼船上就装有炮车,它在水军中的应用更多,战斗力也随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更大。
炮车在王班和军械监的商议下——其实还有李曜的要求——主要进行“火器化”改良。除了车体构造进一步为了投掷发射火弹而改进之外,更关键的改进也是弹药。简单地说,是从石块改良为燃烧弹。只是由于“火神液燃烧弹”本身制造工艺要求太高,因此最终选择批量列装的是粗制石油燃烧弹,军械监的能工巧匠们为此发明了一种双层弹体,里面是一层比较脆的陶罐,中填粗炼石油,外面是石棉布,平时比较方便储存,而交战之时,再临时浇上石油,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