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台领导班子,其政府和军队的所有消费由“当路自供”。于是乎,安禄山起兵前,全国九大战区;起兵后,全国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战区;安禄山起兵前,全国就他这一个真正的藩镇;而起兵后,全国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是藩镇。
巍巍大唐,总共有多少个藩镇?李吉甫的《元和国计薄》统计为四十八个,《新唐书·方镇表》统计为四十二个,可见不同时期,藩镇的数目是有变化的,总之就是四十多个。后世有历史学家将这四十多个藩镇分为了四个类型:
其一为“割据型”,以魏博、成德、卢龙为代表,历史上号称“河北三镇”,属于安史老巢的安史余党,此外也曾有少数藩镇短暂加入割据行列。
其二为“防遏型”,以河东、宣武、义武、义成、昭义、武宁等为代表,这类主要在中原地区。安史之乱期间,中原藩镇与叛军厮杀最为激烈,所以安史之乱后,这些藩镇继续担负着保卫京师,威慑河朔的任务,也是后来削藩战争的主力。
其三为“御边型”,以泾原、邠宁、鄜坊、凤翔、西川等为代表,这类藩镇主要位于西北西南边疆,负责抵御外敌入寇。
其四为“财赋型”,指浙东、浙西、江南、淮南、福建等东南藩镇,这类藩镇是唐朝的命根,为朝廷提供赋税,也对朝廷最为忠心。
通过这个分类,可以看出,藩镇割据其实只是极少数藩镇的行为,主要是河北三镇,列入《新唐书·藩镇传》里去的,也不过八个而已,只是唐代藩镇总数的零头。而且据统计,从安史之乱平定的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到王仙芝、黄巢起兵的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这111年间发生藩镇动乱足足有171起,但其中与中央对抗的还不到三十起,其余的都是藩镇内乱,多数便是士兵杀逐主帅。由此可见“藩镇之乱”确实是唐朝后半段历史的主要特征,但“藩镇之乱”并不等同于“分裂割据”;也可见藩镇内部生变,杀逐主帅几乎已成常态,主帅们一个弄不好,就有可能被其麾下将校杀之、废之。
当时经过七年苦战,安史之乱被平定了,但这个平定并不是由唐朝武力打平的。朝廷奉行的是姑息政策,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