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升则露出些许诧异之色。
他没想到,历史上有名的“水太凉,头皮痒”竟能说出这么一番颇有见地的话来。
可他仔细一想,发现钱谦益的话固然大胆、标新立异,实际却是为了迎合圣意。理智点想,还是按李长文所说,一步步的改革科举制度更稳妥。
他今年才三十岁,且身体强壮如牛,自觉至少能再活个三五十年,治理国家便没必要那么着急。
在他看来,治理国家该快得快,该稳就得稳。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显然稳妥点好,不至于因此产生没必要的社会动荡。
他于是道:“如此说来,今秋是必定要在各省开启乡试的。既要不同于大明乡试,首先可在考试时间上做出改变。大明乡试一般在哪几日?”
最后一句是问钱谦益的。
钱谦益作为曾经的大明科举探花郎,对大明科举制度自然一清二楚。
他恭声道,“回禀陛下,大明乡试一般有三场,分别定在八月初九、八月十二、八月十五。”
刘升道:“今日已是七月十八,若按旧有时间确实有些赶了,不方便筹备。不如便将时间延后至八月二十一、八月二十四、八月二十七这三天。
牧斋先生,有一月时间,可够礼部筹备各省乡试事宜?”
钱谦益不愿扫了刘升的兴,一咬牙道,“应该足够。”
旁边王铎却是个谨慎的人,怕完不成任务担责任,便补充道:“陛下,礼部需要多少时间筹备此事,还需看乡试如何改革。若改革太多,所需筹备时间怕是得更久些。”
由此看来,王铎这个礼部左侍郎也不是完全无用,偶尔还是能对钱谦益的言行进行查缺补漏的。
听此,刘升便问:“以前乡试主要考哪些内容,如何考?”
钱谦益道:“乡试第一场主要考四书五经之义理,即考生对《四书》、《五经》及各家注疏的基本掌握情况。
这一场考试答案都是固定的,因为《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必须用朱子集注作答。
五经中的《易经》需用程传和朱子本义,《尚书》需用蔡氏及古疏注,《诗经》须用朱子集传,《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则用古疏注。”
王铎又见缝插针地补充道:“明永乐时曾颁布《四书五经大全》,为国子监及府州县学的统编教材,亦是科举头场的标准答案出处。”
刘升听完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