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混杂的方式注释经典之法,极大程度上弥合了今文古文学派之争,但实际古文学派固守籀书,奉己派为经学正统,并不甘于坐视古文一派没落。
种平一边喃喃,一边使用了系统栏内的那张幸运卡。
种平点了点头,他现在能做的只剩下等待是,等自己想听到的消息传来。
不管种辑以后是否会因此事怨他,种平现在只想保住他爹的这条命。
毕竟,到处漏风将蔡邕要同郑玄辩经这一消息传得广为人知的那个“幕后黑手”……
种平一直在心中计算着时间,为了防止出现什么意外,又询问了李蒙一遍用以确认。
而蔡邕则于熹平四年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参与正定《六经》文字,立熹平石经于太学之外,即便蔡邕不曾明确参与今古文学之争,也因此被诸多古文学派者认为其要更偏向于己派。
亲近之人越多,牵绊就越多。
在扬州时,他多次向郑玄提起蔡邕的《东观汉记》,又特意去说那书后与郑玄观点迥异的文稿,不过就是仗着自己清楚郑玄和蔡邕的性子。
既然如此,种平也只能另寻他法。
现实也如种平所愿,他回来后,蔡邕与郑玄仅通了三次信,在自己时不时打着帮蔡邕校订文稿的名头,实际字字句句不离今古文学之争的火上浇油之下,蔡邕最终还是收下了郑玄的帖子,在对方第二次讲学之前赶去了扬州,直至今日那这两人还在辩论。
在等待的时光里,种平心中难免忐忑。
“距下一次城门换防还有多少时候?”
种平想起诸葛亮给自己传信中写,自蔡邕去扬州后,古今文派中人皆闻风而至,将一次简单的讲学变为了古今文学大争的场景,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