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抢救的核心药物。它主要通过兴奋α和β受体发挥作用。α受体兴奋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尤其在舒张压升高方面较为明显,这有助于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同时,β受体兴奋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还能使心脏的传导速度加快,让心脏恢复自主节律。
- 用法用量:在成人患者中,通常每3 - 5分钟静脉注射1mg。如果静脉通路难以建立,也可以通过骨髓腔内注射给药。
胺碘酮
- 作用机制:它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通过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来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对于因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引起的心跳骤停,胺碘酮可以帮助稳定心脏的电活动,减少心律失常的复发。
- 用法用量:对于心跳骤停患者,初始剂量为300mg,用5%葡萄糖稀释后快速静脉注射。如果心律失常仍然持续,可以在15 - 30分钟后再给予150mg。
利多卡因
- 作用机制:利多卡因主要是抑制心肌细胞的钠离子通道,从而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使心脏的异位起搏点受到抑制,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它对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
- 用法用量:一般先给予1 - 1.5mg/kg静脉注射,若心律失常持续或复发,可每隔5 - 10分钟追加0.5 - 0.7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3mg/kg。
阿托品
- 作用机制: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从而使窦房结的兴奋性增高,加快心率。主要用于因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心跳骤停,像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
- 用法用量:一般静脉注射0.5 - 1mg,可每隔3 - 5分钟重复使用,最大剂量不超过3mg。
碳酸氢钠
- 作用机制:心跳骤停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碳酸氢钠可以纠正酸中毒,维持酸碱平衡。不过在心跳骤停早期,过度使用碳酸氢钠可能会产生二氧化碳,导致细胞内酸中毒加重,所以它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
- 用法用量:如果心跳骤停患者存在高钾血症、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pH < 7.1)等情况,可考虑使用。一般首次剂量为1mmol/kg,之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剂量。
心跳骤停救治后饮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