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穴位及病情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具,如毫针等。针具必须严格消毒,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或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等,确保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施针者双手也需洗净并消毒,常采用 75%酒精棉球擦拭。
3. 患者体位选择:根据所取穴位,选择舒适、持久且便于施针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等。体位要能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同时保证患者在针刺过程中不会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发生弯针、滞针等意外情况。例如,针刺头部穴位时多采用仰卧位,针刺背部穴位时常用俯卧位等。
(二)针刺操作要点
1. 穴位精准定位:施针者必须准确掌握穴位的位置、解剖结构及针刺深度与角度。如人中穴,位于鼻唇沟的上 1/3 与下 2/3 交界处,向鼻中隔方向斜刺 0.3 - 0.5 寸;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 0.5 - 1 寸等。定位不准确可能导致针刺效果不佳或损伤周围组织器官。
2. 针刺手法运用:在醒脑开窍针法中,不同穴位采用不同手法。如内关穴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术 1 分钟,要求手法熟练、力度均匀、频率稳定,以达到疏通气血的目的;人中穴用重雀啄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刺激强度要适中,既能起到醒脑开窍作用,又避免过度刺激引起患者不适或损伤。
3. 观察患者反应:在针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呼吸、脉搏等变化。若患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汗等晕针症状,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温开水或糖水饮服,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位,或采用艾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应及时进行西医急救处理。
(三)针刺后护理
1. 留针观察:针刺后一般需留针 20 - 30 分钟,在此期间要继续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留针时要注意针体是否固定良好,防止针体移位或脱落。
2. 针孔护理: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或血肿形成。若针孔有出血或血肿,应及时按压止血,并做好局部清洁护理。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更要注意针孔出血情况,必要时延长按压时间。
二、中药急救注意事项
(一)药物选择与辨证
1. 准确辨证用药:安宫牛黄丸适用于中风急性期痰热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