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n
二、大土门村的历史沿革与重要历史事件
\n
\n
早期建村与历史脉络
\n
\n
大土门村的建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虽然具体建村年份已难以精确考证,但从一些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中,我们依然能够勾勒出村庄早期的发展轮廓。在古代,寺庙的建立往往与当地的发展息息相关。传说中,宋代时期此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当时官府出于迷信思想或政治目的,或者民间为了祈求平安、五谷丰登捐赠或集资,在桑园镇上疃村东南 500 米处修建了雷音寺。
\n
\n
到了元代,村庄逐渐形成并发展。元至正三年(1343 年),申氏在袁公河支流石家沟河中游立村,村址位于石龙山下,初名卧龙岗。元朝时期,大土门村所在的莒地,由于元朝的统治政策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发展相对平稳,但也面临着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
\n
\n
明初移民与村庄发展
\n
\n
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边防,恢复经济,让人民安居乐业,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其中包括招募流民回乡、移民垦荒、移民屯田等政策,一场大规模的历时五十余年的大移民就此拉开序幕。在元末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下,莒地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明洪武年间的移民政策为大土门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n
\n
明代所建村落中有 21 个是明初建村,其中 14 各村子建村时间具体到明洪武年间或者明洪武二年,建村姓氏有 16 各来自东海(海州)、1 个来自洪洞、1 个来自青齐、1 个来自大石头、2 个来处未知(因现已无建村姓氏)。这些村落都建在袁公河及其支流两岸。袁公河源头石场和杜家沟区域 16 个明初建村当中,建村姓氏有 13 各来自东海(海州),也都在袁公河及其支流两岸。
\n
\n
洪武赶散是大明洪武年间大规模的移民潮,这些来自江南等地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