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在王家门口站着了,还大包小包提着营养品,放下手机后就敲门喊来苏梓晏他小舅的媳妇儿。
等兄弟俩开车下山并将车还给副食店的店主、相伴步行回家时,水平线上的夕阳刚好只剩三分之一。
苏梓晏的外婆李姐在沙发上坐着,同话痨楚荀拉家常。楚荀跟苏梓晏走得近,苏梓晏跟他母亲离开王家之后,楚荀还经常上门,苦兮兮在门口蹲着等。有时候李姐看他可怜,会收留他一起吃顿晚饭。
楚荀初中到大学是出国上的,放假时会回来看看,住一两天就走。他保留着每次回来都会去王家门口蹲守的习惯,王家人看到都会把他拎到屋里来。
苏梓晏经常臭着一张脸,他家人也没当回事,见他回来也只是打声招呼,然后就重点关照他身后金光灿灿的苏友群去了。
听说外甥回来,苏梓晏的大舅立马带着自己的老婆女儿从外地赶回。苏友群猜测王家人之所以善良得略显卑微,大概还因为家里有个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揪着戳脊梁骨的女儿,为了替亲人赎罪才如此安分守己行善积德。
晚饭很简单,都是一些家常菜,苏梓晏爱吃竹笋炒肉,家里人都让给他吃。
可见这小子其实童年时也没被亏待。
吃罢晚饭,苏梓晏被楚荀拉着出门,苏友群留在房子里,他有些事想问苏梓晏的外婆。
“我想知道,梓晏小时候的生活情况怎样。”苏友群在沙发上坐下,微笑着向苏梓晏的外婆问道。
老人叹了口气,开场白并不是苏梓晏,而是大人的事:“如果一对父母没做好他们自己的本分,会害到孩子们……”
因为不把苏友群当外人,老人将自己家里的事都告诉了他。
王家夫妻俩都是从城里到乡下来的知青,怀抱着理想过来建设农村,带领村子走向富裕路,因此深得当地民众的爱戴。
为了更好地建设农村,苏梓晏的外公趁着下海的风浪,带着一帮人南下跨洋经商,倒也不时能够寄一笔钱回来,但那已经是二十一年前的事,也就是苏梓晏刚出生不久。
在苏梓晏出生之前,李姐和大家伙一样吃着苦住着平房,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为了支持老伴儿经商,还问乡里的老百姓们借了不少钱。
由于是知识青年出身,李姐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她把大女儿,也就是苏梓晏的母亲王氏送去乡里建的小学上学,亲自教育她,直到她小学毕业,还把她送到城里当寄宿生。王氏从小就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长大,母亲又是个要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