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驸马井源是老将,皇帝的姑爷爷,辈份极高,又骁勇善战,很得军心。而恭顺伯吴克忠是由追赠国公的原恭顺伯吴允诚之子,虽是蒙古降人,但父子两代对大明却是极其忠诚,吴克忠更是从军三十年,常以副总兵之职巡边,正统九年因征兀良哈有功,加太子太保,是文官眼中不可多得的将帅,同时这二人也都和文官亲近,并不是一介粗鲁武夫。
此二人,不管哪个去,都不会出问题。这也是个极为老成的方案,可惜年轻的天子却不知为何,仍就没有答应王佐这个提议,反而坚持要御驾亲往。
和文官们的集体反对不同,武将们在御驾移至阳和口这一点上出奇的保持了一致,便是不赞成皇帝亲征的将领也没有反对,就是向来和文官们亲近的驸马井源和恭顺伯吴克忠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和文官们保持一致,其中又以成国公朱勇和大同参将郭登的声音最大,屡次在皇帝面前出声呛驳文官们。
而一向老成持国的勋贵之首英国公张辅这一次也难得的没有和文官们达成一致,虽然他没有同成国公朱勇一样直接和文官们正面掐对,但他的沉默却足以告诉皇帝他的态度。
英国公张辅其实本心也不愿意皇帝冒然前往阳和口,可他没有办法反对,因为皇帝给出的理由实在是叫他说不出什么来——大明天子要亲去战场祭拜为国捐躯的将士,他张辅能反对吗?
罢了,既然先帝将皇上托付给老夫,老夫便在这有生之年尽全力陪护他吧。若是也先真在阳和口关等着,那老夫便算拼了性命,也要护得皇上周全!
勋戚之首的英国公态度自然影响了一大批随军的勋戚,最终,在勋戚和武将们的支持下,文官们的反对没有起到作用,大军于于27日向距离大同四十余里外的阳和口进发。
进驻阳和口后,斥侯哨探骑兵均未发现也先部的踪迹,除了少数几个附近的小部落外,方圆数十里地竟然再也看不到一个瓦剌骑兵的身影,这让大军上下多少安下心来,但那数万具暴尸于野外的明军尸首却让军心在瞬间下降到冰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