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高兴,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是谣言将会更加坐实,本来就惊疑的军心将会变得更加动摇。
能从一个老教书匠变成大明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王振的脑袋肯定不傻,因此他决定悄悄的查,可是结果却让人失望得很。
陈官那边传来的消息是只抓了几个散布谣言的小鱼小虾,问他们何人主使,却是根本不知,之所以散布军中无粮的谣言只不过是他们也相信了这谣言,人传人,耳传耳,仅仅如此。
王山那边跟无头苍蝇似的带着手下几十个厂卫人手查了半天后,苦着脸向伯父禀报了查缉情况——一无所获。
王振并没有骂这个侄儿无能,因为他知道,王山能够动用的人手实在太少,并且这个侄儿也实在不是个会办事的好人选,若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东厂的唐童在这里,事情或许会好办得多,可惜这二人现在都在京中,远水救不了近火,二人现在就是插翅也飞不过来。
其实若是真想揪出散布谣言的幕后之人也很简单,只要将那些抓来的小鱼小虾一个个审问,问他们是从何人处听来,然后再去抓那个人,一个抓一个,最后肯定会找到幕后之人。不过这个办法虽然简单,但却费时费力,更要命的是动静太大,在这个节骨眼上休说王振了,就是正统皇帝也不敢搞出牵连甚广的大狱来,那样的话,这大军不垮也要垮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王振苦恼无处可查时,纪广却来报告了一个重要情报,在确定纪广所说的事情确实无误后,王振如获至宝,很快,在他的请求下,正统皇帝朱祁镇决定召集随军文武重臣召开军前廷议。
................
事关大利害,须下廷臣集议。
以往廷议都在北京城中的皇极殿中举行,今天这次廷议却在阳和口军中的大帐,虽然规模小人,人数少了,但参与官员的品级却一个比一个耀眼,不是一品就是二品,三品以下的基本上见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