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高门大户,质量没得说。就是,比别处的贵。”
前世她喜欢看书,但是看的书较杂,因此各个领域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她知道早在六七千年前华夏先民就制作出漆,称为“大漆”。手工制作,工艺繁杂,价格不菲也是理所应当。
“怎么卖的?”高歌问。
“二十两银子一桶。”
虽然做了心理建设,还是被这个价位惊到了。主要是她的银子是有数的啊。
“别人家呢?”高歌有气无力的问,又能便宜到哪去。
果然,老张头说:“制大漆的很少,离镇子二十里地的靠山屯有一家,卖十八两。”
高歌又向其他木匠打听哪里有卖漆的,都说了榆木屯子和靠山屯,其他地方有没有都说不清楚了。
待老牛将木材运送完毕,高歌又雇了他的车,叫上泥鳅去了靠山屯。
靠山屯顾名思义就是紧靠大山的村子,山里遍布漆树,为制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制漆世家姓丰,第六代传人丰多木是个皮肤黝黑,身材颀长的汉子。
高歌问能不能带她看看割漆,丰多木欣然带她前往。来到漆树林,丰多木选定一棵树。漆树能长到二十米高,割漆人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爬上那么高的树作业有一定的危险。
为了让高歌看得清楚割漆过程,丰多木没有爬树。他用特制的割刀小心翼翼地将树皮割了个三角形口子,清理干净周围的杂质,将一个大蚌壳插在口子下方。不一会儿,开口处有乳白色黏状液体缓缓溢出,滴落进蚌壳里。蚌壳满了再倒进漆桶。
不知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发现这种漆液并慢慢摸索出取漆制漆方法的。高歌又一次被华夏几千年文明所折服。
丰多木让小儿子继续取漆,他带高歌和泥鳅到漆房去。漆房里排满了木桶,木桶分两成两部分。
丰多木掀开一个桶上盖着的油纸,让高歌看里面。桶里是栗色极粘稠的液体。
“这也是漆吗?”高歌问。
丰多木笑道:“这是生漆。割下来一个时辰就会变成栗子皮色儿,不知为啥。”
这个高歌懂,原因是树漆接触空气后氧化所致。她可不想费力地跟古人讲化学变化。
她对树漆的制作很感兴趣,这属于商业机密了,她自然不能开这个口。
丰多木指着另一边的漆桶说:“那边是制好的漆。”
“制好的漆也是栗色的吗?”高歌问。
丰多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