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望云’之事,说刘伯温在投身朱元璋之前,便察觉南京有所谓的‘天子气’,这无疑是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真实的情形正如刘伯温在《郁离子》中所讲,要‘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在众多群雄之中,朱元璋能够礼贤下士,显露出强烈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尤其可贵的是,他并非只知破坏,更怀有建设的热忱,这对于刘伯温这样的知识分子而言,才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谈及功勋,刘伯温的功劳实则并非那般显着。1360年至1363年9月,他担任朱元璋的随军参谋,其中还有长达半年多的时间是回家守孝,实际上真正随军的时长勉强接近两年,也不过是朱元璋众多随军参谋中的一员,甚至连个正式官衔都没有。至于说刘伯温制定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宏伟计策,这也颇为牵强,就拿鄱阳湖一战来说,朱元璋曾在指挥船上被敌军重重围困,倘若刘伯温真能料事如神,又怎会让朱元璋陷入这般巨大的险境呢?再说到修建北天枢城之类的事情,实际上朱棣定都bJ之时,刘伯温已然离世多年,所以根本无从说起。”
\n
\n
由于刘伯温实际功劳有限,因此在明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朱元璋大肆分封功臣,封公者六人,封侯者二十八人,其中并没有刘伯温的名字,后来他也只是被封了个有名无实的“诚意伯”。
\n
\n
那么,为何刘伯温在历史上却声名远扬呢?实际上,这源于朱元璋的一种政治需求。
\n
\n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极为卑微,即便称帝之后,对此依旧难以释怀。为了彰显自己乃是顺应天意的真龙天子,朱元璋曾编造了大量个人神话,比如说,他曾宣称自己受到道教天神的指点,获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故而理应得天下。
\n
\n
“轰隆!”
\n
\n
正说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骤然从前方三百多米外传来。那声响仿若天边炸响的惊雷,滚滚而来,带着排山倒海的气势。
\n
\n
音波如汹涌的潮水般向四周扩散,地面的泥土与尘埃冲天而起,好似要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