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海禁,其实就是一个笑话。朝廷虽然说要海禁,刘大夏还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都焚毁了,其实根本就没有执行到位。大明朝的海上贸易,其实一直都有进行。
当然,贸易的主体,不是朝廷,而是民间的商团。自然而然的,赚到的钱,也没有朝廷的份。估计除了皇帝本人是真的不知道之外,其他人都是知道的。
其实,不需要运输到沿海港口,只需要运输到应天府、扬州府等地,就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在这里,有专门接受瓷器的商家,负责将瓷器转手卖到国外去。
杭州、泉州、广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可以进行海上贸易的私人港口。它们的运作,几乎和正式的港口完全没有区别,只是地方官从来不会在奏章中提及而已。
不管是做海上贸易的商人,又或者是地方官,都很清楚,保持目前的状况才是最好的。赚到的钱都属于自己,而不是属于国家,连税收都不需要缴纳。反正国库的钱有别人操心,自己能够赚到的钱,当然是毫不犹豫的落入自己的囊中。
为什么明朝的商业相当的发达,朝廷收到的商业税却是少之又少?都是因为利润被商家和官员给吞了。商家和官员互相勾结,自己赚的盆满钵满的,却是坑了国库了。
南宋的时候,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依靠商业税,每年都有几千万贯,而到了大明朝,反而是农业税占了七成以上,商业税不到一成,可想而知,有多少的银子,都是落入了商家和官员的口袋?如果能够正常征税的话,太仓银的收入至少要翻番啊!
偏偏几十年以后,有一个叫做汪直的海盗,打破了这个潜规则,让嘉靖皇帝注意到了海上贸易的丰厚利润,皇帝一度想要开海禁。幸好,浙江巡抚胡宗宪先下手为强,将汪直给砍了脑袋。于是,嘉靖皇帝也就死了这条心,海上贸易的潜规则,继续得以维持。
(作者注:明朝有两个汪直。一个是成化年间的大太监,一个是嘉靖年间的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