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字,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去识字的。”</P>
\n
\n
“古代识字率最巅峰的时期是明朝,唐宋的识字率仅仅只有百分之三十,这百分之三十是男性的占比,女性没有被统计。”</P>
\n
\n
“对于古代底层人民来说,想要识字,无非就三种途径,第一个,家里有人识字,所以可以教授,第二个上私塾,第三个是官学。”</P>
\n
\n
“但是上私塾是需要钱财的,上官学是需要关系的。”</P>
\n
\n
“而对于一个底层老百姓而言,这三种都是登天之举。”</P>
\n
\n
“所以从这些方面去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方仲永的父亲带着他到处去作诗卖钱,其实是一种大势所趋的无奈之举。”</P>
\n
\n
随着李时光的讲解,六班的学生都听明白了,想要识字,你还得找到书,有人教。</P>
\n
\n
出去作诗卖钱这是方仲永唯一可以走的路,因为家里没有钱,也没有关系……</P>
\n
\n
所以想要识字都没办法,唯一的方法,就是打出自己的名气,看是否能有伯乐赏识。</P>
\n
\n
像方仲永这样的例子,在古代不在少数,所以对于上层人来说,这样的天才不过是茶余饭后的闲聊乐子。</P>
\n
\n
王安石写这篇《伤仲永》,也不过是告诫能读书的人罢了。</P>
\n
\n
李时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