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解,一个年仅五岁的孩子,在遭受这样的伤痛时,为何能如此安静。
于是,有人忍不住询问邓绥缘由。只见邓绥眨着那双清澈而又懂事的眼睛,轻声说道:“并非是不痛,只是太夫人怜爱我,才亲自为我断发。我怎能因为这点疼痛,就去伤了老人的心意呢?所以,我选择忍受了。”
她的这番话语,从一个五岁孩子的口中说出,显得如此的成熟与体贴,令人不禁对她的善良和聪慧,感到由衷的钦佩。在那个瞬间,仿佛能看到邓绥小小的身躯中,蕴含着一颗无比温暖和包容的心。
当然,在学习方面。邓绥自幼便展现出,聪慧过人的一面。她六岁时就已经能够理解《史书》的含义,十二岁时精通《诗经》、《论语》等经典着作。
每当她的哥哥们捧起经传,专心研读之时,邓绥总会怀着一颗虚心求教的心,凑到他们身旁,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她对于知识的渴望,犹如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那专注而又执着的模样,令人印象深刻。
邓绥的志向坚定地落在了读书求知之上,对于居家操持的琐碎之事,全然不放在心上。她满心满,眼都是书中的智慧和真理,仿佛在那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邓绥的母亲见此情形,常常忍不住批评她,言辞中带着几分无奈和担忧:“你不好好学习女工,以便能够制作和准备服饰所需,却一门心思扑在求学之上,难道你是立志要成为博士吗?”母亲的话语虽然严厉,但其中也饱含着,对女儿未来生活的关切和传统观念的坚守。
然而,邓绥深知母亲的训诫,不可违抗。于是,白天的时候,她乖乖地拿起针线,认真地缝纫衣物,尽自己所能去完成那些,被认为是女子应当擅长的活计。
可一旦夜幕降临,众人皆已安睡,她便悄悄买来蜡烛,在那微弱而又温暖的烛光下,如饥似渴地诵读经典。
她的这份勤奋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渐渐地在宗族内外传开。人们对她的这种好学精神赞赏有加,纷纷称她为“诸生”。她的名字,成为了家族中乃至邻里间,激励人们勤奋向学的典范。
邓绥的父亲邓训,对她展现出的聪慧和见识,感到无比惊奇。在他眼中,这个女儿虽然年纪尚幼,却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睿智。
于是,但凡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务,不论其是琐碎细微,还是至关重要,邓训都会和邓绥,进行详细且深入的商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