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然而,慈禧的心思却如同深潭一般难以捉摸,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深意和暗示。这些朝廷重臣们虽然表面上装作懵懂无知,但实际上他们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他们明白,慈禧太后并非真心想要离开京城,而是希望能够继续留在权力中心,掌控大局。此时此刻,慈禧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愿意离去,她渴望留下来,继续施展自己的影响力。
而且,甲申易枢之后。慈禧在独裁的两年时间里,对于权力的痴迷,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这些个军机大臣,虽然不敢公开反对,但他们也不是傻子,都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却依然选择了沉默和顺从。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得罪了慈禧,等待着他们的只有死亡。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忍气吞声,继续忍受着慈禧的独裁统治。
而慈禧呢?她似乎也察觉到了众人的不满情绪,但她并没有放在心上。毕竟,现在的她已经掌握了绝对的权力,根本不需要担心任何人的威胁。
于是,她开始做起了表面文章,试图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陪她一起演这场戏。
很快,心领神会的醇亲王奕譞站了出来。他深知慈禧的心思,于是主动迎合她的意图,成为了她手中的棋子。在慈禧的支持下,奕譞迅速崛起,并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实权。
在慈禧下发还政的懿旨,仅仅五天之后,时间的指针还未走过太久,奕譞就急匆匆地递上了他的奏折。这份奏折的大意清晰明了,那就是他在与众多大臣,经过一番深入的商议之后,深刻地认为就当下的国情而言,大清王朝犹如一艘在波涛汹涌中,艰难前行的巨轮,实在离不开慈禧太后的坐镇指挥。
慈禧太后固然可以将政权归,还给皇帝,然而,他们殷切地期望,慈禧能够以训政的方式,继续对皇帝予以帮扶,共同治理这庞大的大清王朝。
说得更为直白一些,即便光绪皇帝亲政,所有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事务,都必须首先经过慈禧的首肯与同意,才能够得以施行。
那么,对于训政这一建议,慈禧太后作何反应呢?那自然是欣然接受。其实,这个结果正是慈禧太后内心,所期待的。
慈禧太后长期处于权力的核心,对权力的掌控,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训政能够让她继续保持对朝政的影响力。朝廷中的一些大臣,可能出于对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