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
\n
\n
三年后,联合国生态考察团来到村子。专家们对土壤样本赞不绝口:\\"这种自净能力简直是奇迹!\\"祁同伟带着他们参观祭坛,香雾中传来若有若无的佛号。考察团团长若有所思:\\"你们用信仰建立的生态伦理,或许比任何技术都有效。\\"
\n
\n
如今的种植园入口,立着刻满经文的石碑。导游会讲起那段\\"菌灵复仇\\"的传说,却不知真相藏在更深的土壤里。每当夜幕降临,祁同伟仍能看见老槐树下有幽蓝的光点闪烁,但这次不再是怨念,倒像是土地在微笑。小狐狸说,这是地脉的回响,是几代人诚意换来的安宁。
\n
\n
在佛号与菌香交织的岁月里,祁同伟终于明白:所谓敬畏,不是畏惧自然的惩罚,而是聆听土地的语言。
\n
\n
这是生态修复项目安装的土壤健康监测仪,此刻正将地底三英尺处的湿度、酸碱度数据投射在电子屏上。屏幕跳动的数字间,偶尔闪过几缕如同菌褶纹路的光影,像是土地在数字洪流里留下的古老密码。
\n
\n
\\"又在看这些机器?\\"王婶端着刚出锅的菌菇汤走来,白发在晚风里轻轻飘动。自从参与祭坛仪式后,老人脖颈后的墨绿色痕迹完全消退了,\\"当年我们种地,哪用得着这些铁疙瘩。\\"她的目光扫过监测仪,语气里带着敬畏,\\"可要说灵验,倒真不比经咒差。\\"
\n
\n
祁同伟笑了笑,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波形图。三年前那场灾难后,他坚持在全村安装这套系统,不仅监测土壤,更记录着山林间每一次虫鸣、每一阵风声。机器的嗡鸣与远处佛堂传来的晚课钟声渐渐重合,在暮色里织成奇异的韵律。
\n
\n
当最后一抹天光沉入山坳,整个村子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维度。生态大棚的温控系统自动启动,白色的雾气从管道中溢出,笼罩着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