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n
转机出现在省农业厅的专家团到来。白发苍苍的食用菌研究员蹲在林间,仔细观察菌菇生长环境。\\"这些野生菌种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他举起沾着泥土的放大镜,\\"但过度采集确实违法。\\"研究员转向祁同伟,\\"不过你们的生态种植模式,或许能成为破解困局的钥匙。\\"
\n
\n
在专家的指导下,村子建立起野生菌种保护区。铁丝网围起的区域里,电子监测设备记录着温湿度和物种变化。祁同伟带着村民在保护区外培育人工菌种,用松针和腐殖土模拟野生环境。张队长成了常客,他带来的不再是搜查令,而是新修订的《地方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n
\n
某天清晨,祁同伟在新建的菌种博物馆遇见王婶。老人戴着志愿者袖章,正给游客讲解:\\"这些野生菌是山林的宝贝,就像人要有底线......\\"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洒在她鬓角的白发上,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n
\n
当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再次进村时,镜头不再聚焦光鲜的农产品,而是对准了保护区的电子屏。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记录着生态链的微妙平衡。
\n
\n
\\"小祁,\\"她推了推眼镜,\\"这次的白玉菇少发了两箱,是不是冷库温度又没调好?\\"说话间,张大柱扛着菌棒从旁边经过,瓮声瓮气地说:\\"现在的客户越来越挑剔,又要便宜又要有机认证,当咱们是神仙啊?\\"
\n
\n
价格问题像块大石头,压得所有人喘不过气。生态种植成本比普通大棚高了近三成,光是有机肥一项,每年就要多支出二十多万。但市场不认这个账,超市采购经理说:\\"消费者只看价格,你这有机标签能当饭吃?\\"
\n
\n
深夜的村委会,账本摊在桌上。祁同伟翻着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