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就是他从其父把汉那吉嫡系“西哨精锐”中专门挑选而来,都是些臂力过人的蒙古健儿,每个人的掷弹距离超过二十丈。
[注:二十丈即超过60米。现代我军的掷弹标准应该是30米合格,35米良好,40米优秀,50米那就是高手了。不过我军的最高记录居然高达102米,感觉这位英雄已经不属于人类范畴了。]
与阿列克谢一样,额尔德木图此刻也正手握着双筒望远镜眺望波俄联军阵中,他直接跳过前阵的一万五千俄罗斯射击军,将目光投向后方的波兰翼骑兵,这支被高务实叮嘱要小心应对的波军精锐。
镜片里映出波兰翼骑兵的银翼饰在阳光下明灭闪烁——这些翼骑兵已经取下了背后的羽翼(现代主流军史学家认为翼骑兵的羽翼不会带入作战),但保留着头顶的羽毛装饰。这些羽毛并不会让额尔德木图有任何心绪起伏,他真正紧盯着的是那些如刺猬般密集的四米长骑枪。
若被这种骑枪捅中,毫无疑问是巨大贯穿伤,不说直接的内脏受损,单单流血就可以认定绝无活口了。
额尔德木图前年第一次与欧洲骑兵交手,对象是沙俄的哥萨克骑兵,但哥萨克其实更像东亚骑兵,除了火绳枪之外,他们的近战武器是近似蒙古弯刀一般的马刀(注:还是有区别的,实际上更像是蒙古刀与欧洲刀的结合体)。因此,初见波兰翼骑兵这种超长骑枪,额尔德木图下意识谨慎了起来。
一寸长一寸强,如此超长的骑枪当然能带来“先敌杀伤”的优势,但额尔德木图想不通的地方在于——你捅穿敌人之后该如何把这骑枪抽回呢?难道是不抽回的?
额尔德木图有这些疑惑,其实可以责怪高务实这个老师不够负责,因为高务实确实知道原因,只是因为如今辅政太忙,没有把各种细节都告诉额尔德木图,只是要他小心翼骑兵冲锋。
实际上,翼骑兵骑枪采用轻质木材(如松木)制成中空结构,前端加重金属矛尖,整体重心前移。如此一来,在高速冲锋时,骑枪的动能集中于矛尖,刺中目标后因反作用力会瞬间断裂或脱手。这种设计既避免反震力伤及骑手,也无需抽回骑枪——它本就是为单次冲锋杀伤设计的消耗品。
武器既然如此设计,战术势必也有相应对照。翼骑兵的冲锋并非为了单兵击杀,而是以密集队形(通常是楔形阵)用骑枪“矛墙”撕裂敌方阵线,制造混乱。即使骑枪仅穿透一人,但其冲击力足以将目标撞飞,连带破坏后方士兵的阵型——类似保龄球效应。
小主,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