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倭国最高统治者的德川家光,是有着严重的,致命的,因为知识屏障导致的局限性的。
比如说,德川家光在了解到中华帝国对于倭国的各种恶意,特别是种种完全是针对幕府对倭国统治的稳定性问题作出的布置之后,非常理性的认识到,如果不能把中华帝国拉到幕府的这一边,如果一直让中华帝国这样肆无忌惮的通过支持各地大名和造反的乱党的办法动摇幕府对倭国的统治根基的话,德川幕府就永远也别想真正的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成体系的武家统治。
所以在这种认知下,德川家光甚至可以做出像曾经的太上天皇足利义满大将军一样的,在名誉上的牺牲。他愿意承担起作为中华帝国的藩属的屈辱,以换取中华帝国的支持。
德川家光非常自信的认为,只要中华帝国断绝了和各地大名的武器贸易,只要中华帝国不再在粮食、武器和各种物资甚至是教官军官方面继续支持长崎地区的造反乱党的话,仅仅凭借着幕府自身的力量,幕府的大军就可以轻松的剿灭造反者的叛乱,威慑各地不安分的大名,重新把倭国拉回到他设定的闭关锁国的太平盛世中去。
甚至于在幕府的官员和大臣们的帮助下,德川家光还认为有史以来就以自高自傲而著称的中国,在幕府主动的臣服下,不仅不会继续支持造反者,而且还会积极的支持德川幕府。
作为一个比较合格的封建统治者,当被他寄予厚望的德川幕府重臣井伊直孝带着《中华帝国和倭国宗藩友好条约》(简称二十一条)的文本垂头丧气的回到江户的时候,德川家光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像幕府的大臣们那样愤怒的唾骂和叫喊,而是在一阵错愕之后,开始反思自己的判断到底错在了哪里。
在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仔细了回顾了整个计划的策划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之后,德川家光突然发现,幕府制定的这个计划最大的问题不是对于己方估计的错误,而是对中国的估计完全是建立在完全没有时效性的,所有的资料都是间接性和历史性的材料的基础上的。
所以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