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主要内容如下:
荐举赏罚方面,地方官员分类别荐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人才,上报中央,由朝廷对被举荐者加以考核,合格则分授官职;凡所荐人才名实相符,则荐举人受赏,否则受罚。
官吏考核方面,凡年禄百石以上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不通一经一艺者统统罢官为民。
荐举赏罚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标准的实施,沉重地打击了早已沦为士族垄断政权工具的九品中正制。也否定了十六国以来许多胡族军阀统治者迷信武力、蔑弃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有效地提高了前秦各级官僚的才德素质,“才尽其用、官称其职”的新局面日渐形成;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状况为之一变,贿赂请托、恣意妄举的腐败现象逐渐消除,养廉知耻、劝业竞学之风日盛。
经过此项改革,没有才能的氐族旧贵族势力纷纷倒台,新崛起的少壮派官员则出自前秦社会的各个阶层,取代了当时各国将领家族化的现象。到前秦灭燕时,苻坚手下的大小将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堪称两晋十六国之最。王猛、权翼、邓羌、张蚝、毛当、石越、吕光、窦冲、梁成、慕容垂、姚苌、苻融、苻洛、苻丕等尽皆文武双全,足以和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势力相比,而且仿佛略胜一筹。尤其难得的是众将领个个都是有勇有谋的年轻人,而非体衰年迈的老头子,建功立业的进取心不容置疑。
第二项治国举措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在王猛的倡导之下,前秦恢复了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聘任学者执教,并强制公卿以下子弟入学读书。苻坚每月亲临视察督导,以扩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先进的汉族传统文化很快在北方得到复苏和振兴,前秦官员的后备人才培养也随之步入正轨。
第三,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前秦废黜了胡汉分制之法,确立“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的基本国策,诸族杂居,互相融合。减轻了氐族和汉族、氐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对于破坏民族团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