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尽数屠戮,褚裒羞愤而死。
350年,在数次上书要求北伐之后,桓温决心效法西征成汉时做法,拜表辄行。大军进驻武昌,并沿江而下,司机北伐。但司马昱劝阻了桓温的行动,因为要“思宁国而后图外”,因为桓温此举为“异常之举”。因为朝廷已经派遣了殷浩率军北伐,无余力支撑桓温的军事行动。桓温随即退军还镇,坐看殷浩成败。
殷浩是名士,视金钱如粪土,待功名似浮云。朝野推崇备至,时人誉之:出仕则江东兴,归隐则天下亡。殷浩是隐士,盛名之下,果断放弃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禄,在荒山野岭深林里隐居了十年。当然,换来的结果是名声更盛。司马昱曾写信给殷浩:再不出来当官,置天下苍生何?
东晋的天空下,地球如果少了殷浩,大概不会再转动了……。
司马昱之所以启用殷浩,正是为了利用殷浩之盛名和西征之后声威大振的桓温相抗衡。但桓温并不看好殷浩,因为其幼年时曾经和殷浩进行过一段不怎么愉快的玩耍,殷浩总是捡他玩腻了丢弃的玩具。而且这样评价殷浩领兵:“阿源(殷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明明是治理一方的文官,却要让他领兵行征战之事,怎么能做得好?
殷浩的北伐以前锋将领姚襄在进军途中的临阵倒戈而告终,前后历时两年,两次出击均遭惨败,损兵折将、劳民伤财,除此之外,没有成就。在桓温的强烈要求下,殷浩被废为庶人。
怪不得殷浩宁愿隐居!还是回去那荒山野岭深林中居住吧,但是,再不称之为隐居。
两次北伐的失败大大打击了东晋中央政府的权威,褚裒和谢氏(殷浩北伐,以谢尚为安西将军)势力均受到严重削弱,从此之后,东晋各势力中,能够担任北伐大任者,只剩桓温一人。
欲取之,先予之。并不是每一次的争夺都要拼个头破血流,因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在其任而不称其职者,并不能搪塞以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