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现在连进去的门在哪里都还未曾摸着个边,不免内心焦急,忧虑丛生。他在心里感慨,这原本是用来提防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怎料想如今却伤着了自家人。真是一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的光景。他不断告诫自己,绝不能停下来!绝不能放弃它!他的大脑里又映现出小时候的情景,那些病人,常常竖起大拇指称赞父亲:“倪先生啊,你真是华佗再世、扁鹊再生。倪家的药真是太灵验了!”倪齐安的心田涌起了一股骄傲的暖流,他的脸上荡漾起由衷的笑容。他为父亲骄傲、为倪家骄傲。这股暖流成了他的精神之柱、力量之源、指路明灯;这股暖流一直砥砺着、枨触着他不畏困难、勇往向前。他在心里说,倪家的医术源远流长,独门独派,不可能那么轻松的就可以一蹴而就,还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是。
他低头沉思着,活脱脱就像罗丹作品中的那个“思想者”。他在苦苦思索,他在寻觅破解良策。他已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对那些医案和药方不能老这样囫囵地吞下又囫囵地吐出。现在看来,过去的办法是一条“此路不通”的路,是“围棋盘里下象棋——不对路数。”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须得另劈蹊径才是。这事心急不得的,欲速则不达么。做事得从容易的入手,一口吃不下一个肉包子。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于是他只拣出那几摞专治疮毒的医案药方,其余则藏入木箱,搁于密处。他重新一张张地加以仔细研究,又把藏药的青花小瓷罐一个一个地捧出来,又小心的从中取出草药来,试图和药方进行对照辩认,对于一个外行来讲,这样做已是一件极难的事。他忽然想到,何不去药铺找药工帮助鉴别呢?药是分别拿出去的。这个星期天找这一家药铺,下个星期天找另一家药铺。为了保证识别的准确性,一样药,他至少要找两家以上的药铺辨认。几年下来,不要说本城的药铺药房,就连相邻市县的药铺药房他都造访过。这样做不免费时费力,但为求保密,也只能如此。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楼塔始于累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未。”功夫不枉有心人,恒心所至,金石为开,虽是点点滴滴,也终能累积成河、累叠成山。到了此时,倪齐安已能将大部分药辩认清楚,将它们与药方对号入座。不过这时他却遇到一个更大的难题,那些只标代号的药,从青花小瓷罐里取出来时,之中有不少已发霉变质,别说是辨认,就是稍微搓几下便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