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互联网时代,随着泛数据时代的极速发展,可以说,人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充斥着。
不管人们是否关心这件事,可在日常的碎片化时间之内,人们时不时的都会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有关这件事的介绍。
尤其是一些微博热搜话题,很多人带着好奇的心态去看,在不知道事件全貌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凭自己的感觉去站队。
义正辞严的,觉得自己就是正义的一方。
不管有没有伤害到他人,亳无顾忌的去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言论自由。
然而随着事件的发展,结局出现了大反转,这些人又开始后悔,谁谁欺骗了自己,亳没有反思自己有没有间接地伤害到其他人。
着名的主持人董女士就说过,舆论所展示的,不过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想要让你看到的,事实背后的真相,可能并不想舆论描述的那般如此。
从苏格拉底的“洞穴寓言”开始,人们就开始探讨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真实世界是否只是墙上的幻象,而并非事实的全部,这个探讨持续了近千年。
而李普曼则是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庞大和复杂,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识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新闻机构去了解,由此媒体给公众创造了一个“拟态环境”的概念。
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上的新闻app和推送去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但夹杂着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算法自然包含着偏见,算法一味迎合用户而造成用户的“信息茧房”,用户日益沉醉在自己喜欢的信息中,而越来越对不感兴趣的外部世界一无所知,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拟态环境”的表现。
由于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公众受制于时间、经验和技能等,无法全面探寻外部世界,这时候就需要媒体机构给公众绘制一个外部世界的图像,供公众去参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