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稍缓解了些。
萧轩发现自己这时候还是有效高估了自己这支成军不过十天,并且刚刚经历出战的队伍。哪怕面对的箭雨杀伤大多软弱无力,零星的火器开火甚至打中少年们的四肢也不会造成严重伤害,可这些原本就不是什么民风强悍地方的兵源在经过挑选之后还是不具备“亲冒矢石爆破攻击”的能力。
动员了最后一波志愿者在硝烟散去之后展开第五轮爆破攻击之后,见到五次“百斤万人敌”也炸不塌那厚实的宫墙,很多少年都气馁起来,再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出战了。
萧轩此时也有些失望:按照自己之前的计算,就算现在晚明水平的黑火药性能按照装火铳药量与威力分析是19世纪末代黑火药的五分之一,并且这宫墙的坚固程度是寻常标准现代砖墙的五倍以上,在这么多轮爆破之下就算不塌也该有点儿迹象才对?可是除了熏黑还有不少似乎镶嵌在墙上的土块之外,那重点爆破方向上的宫墙看不到一点儿倒塌的迹象。
同时,至少有二十多人中箭或被石块砸中,尽管有人披甲还是有五个人腿部和脚部流血负伤,其中一个似乎还有骨折的危险。百分之一的损失率也给数百个少年们带来了很大的动摇。
萧轩相信,如果这个时候展开严厉的督战队督战,一定可以让整个队伍继续堪战,或者在逼迫之下继续执行战斗任务。只是在左思右想之下还是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危急时刻,第一次出战中就这么做并不合适,于是命令炮手在盾甲战兵们的掩护下使用之前没有动用过的“大将军炮”开火。
此时明代的火炮中轻型多铁炮,不过比较大的炮还是以铜炮为多见。比如浑河之战的时候满军在沈阳缴获的用于破阵的火炮就根本不是什么传说中的红夷大炮,而是明军中也很常见,松山之战中配备上百的,身管不过三四百斤的菲律宾大铜炮而已。
这种规格的炮在拿战时代的欧洲军事体系中算是“轻炮”,可由于此时国内马政与交通落后,二百多公斤身管的火炮仍然可以算的上“重炮”。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