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嗯,那大人,小的就照直说了,您可别笑话我。”先给旁边三个人打好预防针,柳长兴才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小的收拾文书,看过当地的县志。虽然这南漳气候湿润,农作物一年两熟,产量很高,然而它可以种植的农田却是相当的稀有,大概全县七分山、二分水,剩下的一分才是田。但就这些,也因为土地买卖的原因,基本上集中于大户手中,寻常百姓不能得之一二。
正因为如此,南漳百姓大多是靠水路吃饭,干的最多的就是买卖鱼虾并将其运送至外地,也就是从商。可我大宋对商人赋税的要求对比前代来讲,是极细又极高,基本上国库十中有一都是来源于此,故此商人的负担很重。
所以,如果大人想要尽快的让襄阳王根基动摇,小的个人建议,从南漳商人缴纳的赋税开始,釜底抽薪。两年来,南漳县一直都未曾有人管理,税收又少,我们正可以趁此机会登记人口、整顿商行,以官家的名义,采取减免赋税的形式来争取民心。反正那些税收最后也到不了咱们的手,还不如就此做个顺水人情,收拢民心,顺便逼出之前代替官府收取赋税的势力,顺藤摸瓜,找到襄阳王在南漳的根基。”
柳长兴综合了自己之前收拾屋子所看到的资料和在街上的见闻,脑子转了转,然后提出了这么个建议。可以说,这个建议是阴损又毒辣,相比展昭那个正大光明的查,这个是直接在暗里掏了襄阳王的根基,断了他的财路。如果连这都能忍下去,柳长兴也没有办法,只能说襄阳王好功夫,那龟缩本领堪比千年的王八!
“这个……柳捕快,你是怎么想到的?”听完之后,包拯实在是大感惊讶。这样的招数,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可以说既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又毁了襄阳王的根基,如此一石二鸟之举,为何自己没有想到呢?还有,自己也曾看过南漳县的县志,但却并没有如此细致,百姓们以买卖鱼虾为生,这一点县志上根本未曾提及啊!自己还以为水路纵横只会是航运发展,却没想到,百姓早已在农田之外,另谋出路了!
“呵呵,我就是随便想想,随便想想。”看到包拯三人惊讶的表情,柳长兴脸红的低下头,恨不得把自己的脑袋埋在装豆腐脑的碗里。他会说注意到这些是因为爱吃鱼虾么?会说自己之前跑去找庞统的时候,看了不少人在做水产生意么?会说自己吃饭的时候注意到基本上招牌菜都是河鲜海鲜么?要是让他们三个知道自己不干正事就在街上转悠,估计就再也没有出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