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难,先生应该比小子清楚。一种药方,或是治人之法可以成为压箱底的东西,岂是那么好学的?”
这一番童音稚语,说得在座的医家们频频点头:“小友所言极是,倒是咱们心思狭隘了。这样吧,一年后咱们几个老家伙起头,向天下名医下贴子,言明今日交流之言,有愿意来的最好,不愿来的,也不勉强,老夫相信,定是有人能够看得透彻的。”
这位正是太医院的院判,他这话一出,刚才说话的年轻人脸都憋红了。
贾环又道:“这世间,病人总比医者多,哪里能医得尽?若是人人敝帚自珍,几百年后,这华夏的医术怕是要消亡了。”后世的中医式微,不正是老祖宗们不愿交流提高,乃至渐渐被西医挤兑得都快没站的地方了?
“有这么严重么?”有些人不信。
贾环笑了,“华夏上下几千年,曾经有多少惊采绝艳的技艺。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留下了多少浓墨重彩的篇章。而今,又剩下了多少?焉知,这医家,几百年后不会步他们的后尘?”
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全都低着头沉思着,似乎有些道理。
老道长总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于医道之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今海外往来的便有不少夷人的医者,我这小徒弟虽说童言稚语,却也并非全无道理。未雨绸缪总是不错的。”
当下,几位老人纷纷点头,最终老院判一锤定音:“就此定下了,其他人如何,咱们不必管他,咱们自己人知自家事便成了。”
至此,贾环便在白云观住下了。他第二世便是个医术高超的战地医生,与今世学习华夏医术相结合,这活人的本事可比无名道长高多了。
好在老道长为人通达,二人虽名为师徒,实为益友。而名医们的交流会也一年年的办了下来,许多有识之士也看出了这交流会的好处来,加上如今景朝并没有闭关锁国,沿海地区,往来各国的可不止有商人,还有艺术家、传教士,带来了不少在当时比较先进的知识来,其中便有西医。于是,来参加的名医也逐年增加。
几年后,白云观成为交流会的固定场所,每年到这个时间,许多久病的之人,以及有心提高医术的各方医者全都云集白云观。也是在那个时候,贾家的人才知道,当年贾环拜师,并非出家,而是学医去了。小小年纪的贾环,一手医术也让知道他的人赞不绝口。
在此其间,贾环利用赵姨娘给他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