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间装饰古朴而庄重的会议室里,希特勒与朱由检相对而坐。希特勒眉头微锁,眼中满是探寻之意,率先打破了沉默:“陛下,我一直深感好奇,大明王朝究竟是如何在多年前便成功研制出如此数量众多的原子弹?这其中定有非凡缘由,还望陛下能为我解惑。”
\n
\n
朱由检微微一笑,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缓缓说道:“元首,这背后实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大明王朝自数百年前便极为重视科技发展,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皆有深厚积累,这为后续研究核武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二,我朝广纳天下贤才,无论是本土的饱学之士,还是因战乱流亡而来的各国科学家,皆能在大明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学术思想与技术经验,相互交融碰撞,大大推动了科研进程。再者,我朝国力昌盛,在决定开展核武器研究后,能够调配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全力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这诸多因素相辅相成,方才使得大明王朝在多年前成功研制出原子弹。”
\n
\n
希特勒微微点头,似有所悟,随即神色略显落寞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其实德国也早有研制原子弹的计划,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与顶尖人才,可最终却未能成功,不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n
\n
朱由检思索片刻,神色认真地说道:“元首,据我所知,德国在理论研究与技术层面本具备相当的实力。然而,其中一个关键的失误或许对结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听闻贵国原子弹项目负责人海森堡,在计算原子弹所需铀 - 235的临界质量时出现严重偏差。他认为需要十几吨甚至几十吨铀 - 235才能产生链式反应,可实际上仅需15至25公斤。这一巨大的认知错误,让德国方面误以为以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和资源状况,根本无法制造出原子弹。基于此判断,贵国不得不调整研发方向,从而错失了成功研制原子弹的机会。”
\n
\n
希特勒听闻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脸上浮现出懊悔与无奈交织的复杂神情。他缓缓靠向椅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会议室里一时间安静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轻微呼吸声,仿佛在为这段充满波折与遗憾的科研历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