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和人工材料,对阵地、装备进行精心伪装,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行军过程中,尽量选择隐蔽的路线,避免在开阔地带长时间暴露。此外,还设置了大量假目标,引诱苏军喀秋莎火箭炮浪费弹药,从而降低其对真实目标的威胁。
\n
\n
德明联军派遣了大量经过特殊训练的侦察与破坏小组,秘密渗透到苏军后方。这些小组的成员身手矫健、经验丰富,他们的任务是寻找并摧毁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阵地。在渗透过程中,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苏军的巡逻队和防线,利用夜色和地形的掩护,悄然接近目标。一旦找到喀秋莎火箭炮阵地,便会使用炸药、燃烧弹等武器对其进行破坏,同时尽可能获取关于这款武器的更多情报信息,为联军的后续应对提供支持。
\n
\n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德明联军试图在与喀秋莎火箭炮的对抗中逐渐占据主动,降低其对自身的威胁,从而继续推进对莫斯科的攻势。
\n
\n
当然,苏军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喀秋莎火箭炮的配合下,不断对德明联军发动反攻,让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n
\n
在喀秋莎火箭炮的长期袭扰下,朱由检也认识到这是一款强大的武器,于是萌生了抢夺喀秋莎火箭炮的想法。
\n
\n
想抢夺喀秋莎火箭炮,就要把精锐的步兵空降到苏军控制的区域,风险极大,弄不好就容易全军覆灭。而且喀秋莎火箭炮作为苏军的杀手锏,焉能不派重兵保护。派伞兵去抢这个想法不靠谱,等从天上降落下来,还不得被苏军当鸟打下来。
\n
\n
朱由检决定用自己的办法,把喀秋莎火箭炮弄到手。
\n
\n
朱由检决定动用伊犁装甲集团军直属特务营,加上两个伞兵营,组建一个敢死队,突袭对方的喀秋莎炮兵阵地。
\n
\n
由于喀秋莎火箭炮装在卡车上,具有高度的机动性,打完就会跑,所以明军必须要给苏军喀秋莎炮兵进行定位,才有可能突袭成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