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两次生死磨难一样。
\n
\n
他们甚至调侃:同样是死,要死就死一次;反正都是死,那就死一次别死两次;死到最后还是死,不如早死了。
\n
\n
接下来,各类大学校园在等着他们中的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是极其小的一部分高中毕业生们前去报到。
\n
\n
有一大部分高中毕业生们,初考就被刷下来了。就没有终考的机会。而终考刷下来了,就没有上大学的机会。
\n
\n
就是所谓的高考落榜了。
\n
\n
参加一次或者两次大考的学生们,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挤独木桥挤破了头颅一般,不停的被淘汰,最后胜出的预备大学生少的十分可怜。要说对那个年代的高考学子们来说,最后胜出,可真是不容易的。
\n
\n
即便是最后能考上一个专科乃至中专,都是值得庆幸的,因为,它们的含金量仍然是很高的。
\n
\n
因为,他们背后是数量庞大的落榜学生,他们无疑是那个时代的骄子。
\n
\n
那时候,这支落榜大军像是溃堤的洪水那样,会一股脑的流向社会。一路喧哗着、骚动着,焦躁着,给家庭、社会带来一阵一阵的洪水冲击波。
\n
\n
从封闭的校门迈进社会的大门,尽管毫无知识储备——那时的高中教育没啥职业内容,无处可去的他们就一下子被推向社会。
\n
\n
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不适应也得适应,在社会的坐标中狼奔豕突一样的,慌乱而苍茫的找寻着自己的人生坐标点。
\n
\n
发了高中毕业证以后的孩子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孩子们的人生,从此将各奔东西了。从此就天各一方了。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