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与此同时,冀中行署也紧急征调了一批物资,保障了63军的后勤需求。在根据地军民的齐心努力之下,这支英雄的部队终于踏上了通往冀东的征程。
\n
\n
关于行军路线问题,参谋部原计划是打算让63军从蠡县东进,到河间城再沿平大公路(即北平到大名,是当时河北重要的交通线)北上。这条线路路况好,行程短,能在最短时间杀入冀东。
\n
\n
但最后进行综合评估时,周参谋长还是决定放弃原计划改走滹沱河。主要是因为后勤的原因,走陆路就必须征集大量的马车和民夫。如果有河流的话就要简单得多,大部分物资都可以放在船上,部队只需轻装跟进就行了。既安全又便捷,这也是古代行军经常依河而行的原因。
\n
\n
当时的滹沱河水量流沛,是冀中通往天津最重要的通道之一。民国时期有人曾描述说:雨季水势一望无际,旱季沙洲浅滩罗织,沿河渡口轻舟横渡,上下游则风帆相济。河中船舶500有余,往来于正定高家营、深泽乘马等码头。
\n
\n
晨曦夕照时,滹沱河泊船如龙、波光如鳞、灯火星流、往来吁号、行业繁多、铺面林立、热闹非凡。河内鱼虾鳖蟹成群,水面天鹅鱼鹰游弋,两岸飞禽走兽栖息,河滨之地绿草繁茂、间杂牛羊
\n
\n
郑卫国此时就被这安宁详合的景象给吸引住了,忍不住赞叹道:“多美的风景啊!就算是为了这一方热土也不能让鬼子在此地横行。”
\n
\n
周参谋长点点头说:“是啊,总司令!滹沱河自古有名,南宋文天祥丞相曾在此地吟诵道:始信滹沱冰合事,世间兴废不由人!”注:这是文天祥《滹沱河二首》里面的句子,道出了诗人对历史运行的感慨和对时局的无奈。
\n
\n
郑卫国笑道:“诗是好诗。不过后半句我可不赞同。事在人为,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我们,压不倒中华民族。”
\n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