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君主则忧虑于朝堂之上。当今之世,身首异处的人堆积如山,身戴刑具的人接踵而至,受刑被杀的人举目皆是。而儒家和墨家却在一旁高喊仁义与兼爱,真是太过分了!他们居然不知羞愧到如此地步。岂知圣智不是手铐上连接左右两部分的插木,仁义不是枷锁上的部件?又怎知曾叁和史鰌不是夏桀和盗跖的先导?所以说:绝圣弃智,天下便能得到大治。””
\n
\n
听了庄周这个故事,太宰荡惊讶不已,“仁义真的扰乱了人心,使天下变得动荡不安吗?曾叁乃孔夫子的弟子,以孝着称。史鰌乃卫国的大夫,以正直与忠诚着称。此二者岂能与夏桀、盗跖之流混为一谈?”
\n
\n
庄周回答:“就损伤人的本性而言,曾叁、史鰌与夏桀、盗跖并无不同。人的本性一旦遗失,无论学习多少知识,也无论如何倡导仁义,都无法寻得回来。只有让自己的心处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中,方能寻回本性。靠学习而来的仁义,并非人天生的本性,学来又有什么用?人一旦丧失本性,眼中就只有利益二字了,即便学习了所谓的仁义,也不过是带上了虚伪的面具罢了。本性不遭到破坏,即便不谈仁义也会去爱天下的每一个人。本性一旦遭到破坏,哪怕学了一辈子的仁义也不是真心去爱天下的每一个人。”
\n
\n
太宰荡问:“先生所说的本性究竟指的是什么?”
\n
\n
庄周回答:“本性就如刚出生的婴儿,不识不知,无有分别。人心一旦有了种种成见,有了种种分别,天良本性便丧失掉了。天地万物本是一体,又哪里来的分别?只要我们一分别,就等于是在与道分裂。与道分裂的心只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只会给自己招来不幸,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人是不能离开道的,就像鱼不能离开水。鱼离开水必然会死,人离开道必然会感到痛苦。道从来不需要学习仁义,因为道本身就具足仁义。只要我们恢复本性,不需要学习仁义自然就会对每一个人好。靠学习而来的仁义,就不是真正的仁义了,那只是头脑定义出来的仁义。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又怎么会拥有真正的仁义?如果一个人处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他又怎么可能会真心去爱每一个人?如果不能真心去爱每一个人,又岂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仁义?平安是爱的基础,如果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