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上师回答:因为所有的逻辑推理,这也是自己当下明了认知的结果,世人依此认知妄说因缘性,又迷因缘为自然,皆是虚妄执迷。比喻有人饿了做饭,就会寻找他已经明白的菜,米,水,火等东西,饭就有了。所以,识种的聚合,还是心的了悟为根本的。心才是缘聚缘散的根本动力,比喻夫妻不喜欢了就会逃避,然后妄说我们缘分尽了。正所谓“一切因心成体,因心了成缘”。所以,如果说世间一切皆道法自然,那么心就是道的端倪,虽非道的本体,但若能勘破其本质,便接近道的真谛了;反之,若错将“心相”认作道的真相,便难以证得无上菩提。
\n
\n
我问上师:可我不由自己的悲伤,恐惧,愤怒,焦虑,怨恨,纠结得失,这一切恰似有力推动,比心力如何解释?又如何运用此心力获得持久的快乐呢?
\n
\n
上师回答:若求快乐,需悟透妄识本空,如此烦恼、恐惧便无所依;若求道解脱,应以“无心”为根本,契合无为之道,同时升起坚固的菩提心,方能凝聚修行之力。而在世俗生活中,大事做于小,难事做于易,于“小”和“易”处欲想专注就容易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n
\n
我问上师:若识心本不存在,那么菩提道心、欲望心究竟是有是无?若无实体,又何来力量?
\n
\n
上师回答:菩提妙心本就是我们名为力量的源泉。心力的本质还是趋向特定方向的“念”,故曰“心念”。识心虽为概念集合,却是引导念动方向的关键。所谓“发心”,即引导心念的趋向;领导力的本质,亦是凝聚众人之心,使其念动趋同一个方向。在此过程中,物质激励与价值塑造可作为有效的引导手段。
\n
\n
我问上师:说起这样的领导力,如此一来,领导是否趋同于欺骗他人为己所用之嫌呢?
\n
\n
上师回答:此事并无绝对善恶,善恶是人们定义的结果,各有各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众生把合己利的定义为“善”,比喻蜜蜂就是善,田鼠就是恶等。对于一个打工人,听领导的定义和价值塑造,目的就是领到工资,离开了他,或者说他不发工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